新手入門

SI/PI部落格

生活隨筆

財經電子

明心見性

Home > 好文分享

進SI/PI產業,你該知道的事...    作者:網際星空 oldfriend, 2022.07
-- 更新"如何客觀的評估合理薪資期待", 2023.06.01

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看著大家在PTT上討論1討論2 當SI/PI工程師有沒有前景? 學習或薪水有沒有天花板?

筆者在電子業+EDA模擬產業總計二十幾年,也因工作的關係接觸許多SI/PI/EMC行業內客戶。由於產業生態不是短期會改變,薪資結構的議題又較敏感,所以總是看著大家的討論,一直當個潛水族。

隨著入行越久,看著網路訊息的多元與年輕人的焦慮,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大家未來更好。

套用一句廣告台詞:人生海海,有些事情還是要說給你知道。對於想進入這領域的學生,或是剛進這行的年輕人,該如何正確理解產業現況,以健康的心態採取積極措施,讓20年後的競爭力與薪資都能符合期待,並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有人覺得業界不重視SI/PI模擬,但也有人覺得SI/PI模擬很重要,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對,關鍵是你所在的產業別、公司體質與自身表現 。

下列薪資級距表其實在心中醞釀已久,但一直掙扎要不要寫出來。

年薪(台幣萬)\年資 1~3 (碩) 5 (碩) 10 (碩) 20 (碩)
650                
400                
300                
250                
200                
175                
150                
125                
100                
80                
60                

藍色是系統廠(ODM),含電力電子、封測廠與連接器。每欄最上面一格是指國家代表隊,而最下面一格就是你會覺得不重視模擬(模擬亂做只是應付,只需大學學歷,甚至找非EE做SI)的公司。

綠色是IC設計公司,含晶圓廠。每欄最上面一格是指國家代表隊,或國內外頂尖IC設計公司,而最下面一格就是你會覺得不重視模擬(模擬亂做只是應付,只需大學學歷,甚至找非EE做SI)的公司。

個人表現初期影響5~10%,後期累積的影響反映在職等的差異可能50%~100%,又頂級IC設計公司的處級以上主管薪資可能比650更高。

這兩年(2020~2022)由於IC設計與晶圓代工前所未有的大好,許多人入行五年拿到的收入,已經是過去入行十年才能有的水準。特定產業短時間內爆發式成長,其所衍伸的磁吸效應,對台灣其實有好有壞。

因產業別與公司體質不同,隨著年資的增加,薪資差異會愈來愈大。所以你如果覺得公司不重視SI/PI,又進不了把SI/PI當一回事看的公司,而覺得做SI/PI沒前途,那問題是出在自身能力與水平不足,而不是SI/PI這領域的深度、廣度、與價值不夠。

也有媒體報導"雙薪300萬年薪在竹科算是甲級貧戶",這類純粹是為蹭流量的聳動內容,不須為此懷疑自己或產生錯誤價值觀,反而高薪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與代價,才是需要在意的真相。

人生不一定是賺錢越多越快樂。過去研究顯示幸福感有拐點,但最新報告則指出 賺錢越多幸福感越高。不管別人怎麼說,我是相信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無價的,只有第二重要的東西與金錢相關連。只要收入能滿足生活無慮,那賺更多錢不是讓自己更快樂的主要因素。 (沒有房貸下,在新竹生活,一個4口小家庭年收入150萬是可以滿足基本需求的)

有些人賺年薪兩百多萬身體就受不了,或多年後對於錯過孩子的成長期而後悔。可以年薪千萬還能兼顧家庭與生活的其實屈指可數。我只能說,賺錢要賺可以長久的,而不是一時的。賺自己賺得起的錢就好,不用管別人,也不須比較。

就產業別的因素來說... 怎麼選擇產業?

雖然IC設計公司整體薪資比系統廠較好,也處於產業上游,但不是每個人的第一份工作就能進IC設計公司,也不是你第一份工作是在系統廠就是輸在起跑點。

即使第一份工作是在系統廠,只要所在的環境可以讓你持續學習成長(自己也夠努力),做個五六年後轉前幾大IC設計公司或外商IC設計公司再做五六年,十幾年後轉EDA軟體公司,一樣有完整的產業歷練與黃金履歷。

不論是在系統廠或是IC設計公司,如果您待十年後覺得公司的產品類別有限,導致所接觸的SI/PI/EMC領域的模擬工作同質性越來越高(只是處理不同的模型與速度越來越快的問題),公司內又沒有轉換不同產品線擴展視野的機會,那可以考慮轉往軟體模擬公司發展,整個視野與深度會跟在做產品的業界公司不同,發展專注的點也不同。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還是充滿疑問:軟體公司不就是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嗎?那待在電子公司做產品不才是驅動模擬產業發展的技術源頭嗎?

是這樣的:在電子公司,專注的是做特定產品(伺服器、手機、封裝、連接器...)所遇到的問題,而在軟體公司,你會看到全世界所有來自不同領域、不同量級的公司所反饋的各種需求。會更清楚整個產業的趨勢與發展,哪些只是個別公司才關注的問題,哪些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真的需要努力克服的議題,那些是短期內還做不到的瓶頸。

但要特別注意的,如果你在系統廠待超過十年,要轉IC設計公司的資深職缺的機會就很小了。所以要拿捏好職涯上每個不同階段,客觀上自己需要累積的能力與行業內對不同年資員工的要求。

進一步地,如果現在處於系統廠,除了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極致(含模擬與量測),每一段工作都至少有件事日後可以拿得出來說嘴的,還可以怎麼超前部署?

建議是把知識領域往上游延伸。打個比方,不只要會用IBIS模型還要懂得IBIS模型,甚至會產生IBIS模型。不只要會做PCB的SI+PI模擬,還要會做IC(CPM)+Package+System整個通道的模擬與量測。(Chip-Package-System, CPS simulation)

就公司的競爭力來說... 怎麼選擇公司?

為什麼有些公司老是在當"新兵訓練中心"的腳色?

對公司來說,維持"新兵訓練中心"的運作模式,比起讓公司升級轉型,提高員工價值,前者是容易多的。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明知員工留不住,也無法提高薪資。寧願承擔員工流動帶來的痛苦,也不想"破壞行情"的給你加薪。面對這樣的環境,期待公司轉型不如自己轉型,公司可以不進步但你不能停止進步。

畢竟公司不是做功德的,既然福利沒辦法好到讓你不想走,那就只好想些方法綁住你... 公司只要維持管理階層的穩定,並讓員工的流動率在一定範圍以內就好,而你只要撐過10年變成管理階層,也會習慣待在舒適圈不想走。但若公司不幸幾年後走下坡,你想走也走不了,這就是典型的溫水煮青蛙。

不知您有沒有聽過有公司以"我們是以三流的儀器設備、二流的人才,做一流的事情"而自豪。也有公司以綁三年不平等的合約,強調狼性文化,操員工出差與沒日沒夜加班,而沾沾自喜。... 這類公司的競爭力通常不差,都在領先群,但終究不會成為一流的公司,因為只能留住二流的人才。

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有心要留住人才,其實也蠻簡單的。你只要"用心體會"它給你的非固定薪資(浮動、有綁約的部分),到底算是你應得的,還是公司多給的就知道。

挑公司不是只看薪資,還得要看CP值。相對的,你要挑公司,人家公司也會挑你。如果你只是猴子,也沒得怨人家只給你香蕉。

科技新"跪"晚上九點或十點下班很正常,但如果工作壓力大到讓你長期失眠、胃潰瘍、焦慮,甚至後宮失火(家庭失和),那就不行。常見的隱患有痔瘡(不要笑,很多...輕重差別而已)、偏頭痛,其他還有像躁鬱症、眩暈症、心肌梗塞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錢賺夠用就好,工作要能做長久,要做得開心比較重要。

媒體常只討論薪資高低,這可能誤導了年輕人價值觀。如果一家公司讓你需要在生活/家庭/健康與工作間取捨,就算收入再高,也完全不需要留戀這份工作。

就個人的能力來說...該怎麼要求自己?

從碩士畢業退伍到結婚成家前,大約會有6~8年的時間,這段是職涯的黃金期,決定你後面十年的發展。

不只做到部門內表現最佳,更在公司內把握機會挑戰自我。若別人不敢接的題目你能搞定,那不想紅都很難。例假日除了約會外,外訓課程上好上滿。不只是工作直接相關的課程,可能相關的延伸課程也多涉略。婚後有家室,你想上都沒辦法了。

每一份工作最好待滿三年,最低不要少於兩年。薪資沒有增加的新工作機會,理由(頭銜)再好都不要換。薪資代表公司評估能發揮你價值的能力,而沒有加值的頭銜往往只是公司誘使你賣命的虛名

超過20%加薪的挖角機會,常伴隨高風險,請三思。像幾年前從台幣直接換人民幣的例子,現在回頭看... 不好說了。

別只想著公司該給你多高的薪水? 而是該想著你憑甚麼要別人付你這樣的薪水?

沒有一個所謂"熱門"的產業或公司,可以確保你未來20年的競爭力,只有你的"態度"可以。

如何客觀的評估合理薪資期待與work-life balance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公司絕對比你還會算的。過去有人開玩笑地說:你想要公司的錢,而公司想要的是你的命。公司給你的股票不過就是叫你賣命工作,吃乾抹淨後回吐點給你的骨頭罷了。

合理應得的薪水,大約是你幫公司賺的總金額1/10。而你能幫公司賺多少錢,除了跟你的能力有關,也跟公司的能力有關。也就是一個能力很好的人,如果在一個瞎忙且處於產業狀態不佳的公司,一樣會低薪過勞。

如果你的能力沒問題,公司也很好,那剩下的就是"你的決定"。每個人看重的東西不同,人生不同階段追求的目標也不同。你想多賺點錢,那你就要擔待的更多。如果你不想擔待"更多",又不想少拿,那就要有本事擔別人搞不定的"關鍵工作"。

有些文章說透過跳槽與積極表現,可以每五年薪資翻倍...這我相信。但這樣的成長曲線如果想持續,是要付出代價的,若選擇這條路,希望你多年後再回首沒有遺憾。如果工作第一年的年薪已破百萬,我則是建議把目標訂在每10年翻倍,也就是工作20年後的年薪是剛出社會時的四倍,這樣再搭配適當的理財規劃,想在60歲退休不是問題。(光是年薪30年翻八倍就很可觀了)

觀察過往十年股市大盤的表現,陸股(上證綜指)漲1.5倍,台股漲2倍美股(標普500/道瓊)漲2.5倍。

工作幾年後,若想要有高於平均行情的薪資,筆者並不認為頻繁跳槽是好方法,反而找一家彼此理念契合的好公司,認真待十年,才會有你希望的結果。這就跟投資股市一樣,喜歡短線殺進殺出的,最終都是輸家。效法巴菲特價值投資:認真找一家好公司,股票長期持有,每隔幾年定期檢視公司體質是否持續保有競爭力,沒問題繼續抱著就對了。

如何客觀的理解媒體揭露的薪資數字:固定薪資與非固定薪資

在過去股票分紅還沒費用化的年代,上市上櫃IC設計公司流行"現金不過半"的薪資結構。你以為科技新貴都撈很大嗎?其實撈很大的是少數,大多數都只是"紙上富貴"。因為公司很好的時候,股票你不會想賣,而當你想賣的時候要不是要買房,要不就是開始覺得公司狀況走下坡時。

即使是現在,尤其是這兩年看報載發哥護國神山滷肉,員工幾職等的年薪多少時,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固定薪資的貢獻(獎金/分紅)。

因疫情,全球央行量化寬鬆,台股罕見的這兩年站上17000歷史新高,又遇到全球IC晶片缺貨,台灣幾乎每家IC設計公司的股價都至少翻倍以上。發哥在這波5G發威前,股價在250~350持續了好幾年,過去歷史高點也沒超過500,在此之前應該沒人料到可以站上1000元。

景氣好、公司賺錢時回饋員工,這絕對是好事。但如果起伏太大,"暴飲暴食"是會傷身的。繳稅時會心痛是一回事,收入起伏太大,會導致不容易有穩健長期的財務規劃,則是另一要注意的。打個比方:這兩年在豬屎屋(IC design house)收入特別好,但接下來三年不好說。你如果要買房,是要買總價1500、2000還是3000萬一次買足呢?

如果你自覺年輕有為也肯努力,但就遇人不淑,總是遇到不好的公司與老闆...

謹記著:每一份工作最好待滿三年,最低不要少於兩年。

在目前公司盡量做到最好,持續學習與進步,避免與老闆或同事交惡,機會會在你準備好時,意想不到地降臨。

如果已經身心俱疲,想放慢腳步但環境不允許(怕老闆不高興?怕被取代?怕同事閒話...),又找不到其他合適的工作怎麼辦?

有人說: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坦白說,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相信:人總是可以自己做選擇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承擔選擇的後果。

孩子還小,年紀大了換工作不容易,不配合加班怕被取代... 這些糾結的關鍵還是:公司可以很容易找到別人做的跟你一樣好嗎? 如果答案是可以,那你現在的窘境自己必須負蠻大的責任。如果不行,那你要做的是調整心態與步調,誠懇地跟老闆談你已經無法負荷。

當然很可能即便找老闆談,他安撫你幾句後,過一個月一切又回到原點。此時衝動離職絕對不是好方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調整自己心態以適應環境。其實這也是成長蛻變不可或缺的過程。自行調整工作節奏,休幾天假沉澱一下,公司不會咬你,也不會因為你這幾天休假公司就倒了(你沒有那麼不可或缺)。

別說你不行,那都是藉口。當你生一場大病後,就會知道只有身體行不行,沒有工作行不行。相信沒有老板會故意把一個左右手(大將)操到掛掉或離職。大部分的情況是(老闆不好跟你說的是),他也很累,但自己就是必須調適,你才捧得起這飯碗。

所以職場上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團隊(team)。好的工作環境,同事與老闆都會是幫你在艱困高壓的環境下生存的關鍵因素,當然,你也必須是別人工作上的最佳支持。當過兵的都知道,戰場上能救你的不是你的長官,而是班兵(同僚)。

 

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不只在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困難的往往是下定決心願意捨棄什麼? 尋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有時答案不在外部環境,而是過不了自己這關。想清楚這一點,其實夢想生活也沒那麼遙不可及了。

好了,我把行業裡不能說的秘密都告訴你了,接下來20年就看你表演了。

SI/PI還可以吃20年嗎?

在量子電腦"普及"前,都可以。而這時間,筆者估計要~20年。

可能先發生的是:高階量子電腦會成為戰略管制物資,只有算力受限(少位元)的量子電腦會普及。

就算是量子晶片設計也要用HFSS模擬好嗎!! ... 讓你嚇到吃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