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時事隨筆

台灣IC設計公司 從A到A+的發展障礙  作者:徐奭, 2004

又到了股票分紅的季節,園區工程師季節性遷徙的時節!深夜時分,新竹科學園區一座偌大的會議室裡,一家IC設計公司的人事主管正向公司內幾位高層主管會報今年員工離職的情況,與往年相較今年公司的離職率再創新高,如何挽留人才,已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當務之急。

台灣設計業中的個案情況等待退休處長 尸位素餐 坐享分紅

很多IC設計公司在成長到一定規模後,需要專業經理人以應付公司成長的需求,然而IC設計業是近10年來的新興行業,對IC設計行業了解的專業經理人並不敷業界需求,有時必須自其他行業延攬資深從業人員,擔任公司中高階的管理職。而這樣的空降部隊卻也常常出現所謂的科技老千,隱身在原本具有活力的組織中。

話說園區一家頗具規模的消費性IC設計公司,在副總一趟由香港飛往北京的班機上,結識一位自稱曾在外商工作多年,並且在多家小公司擔任過公司主管的A君,兩人在飛機上相談甚歡,過不了多久,剛好該IC設計公司有一系統管理處處長的職務出缺,該公司的經營階層馬上想起那位在飛機上相談甚歡的A君,雖然A君不是相關科系畢業,更不懂IC設計及後段系統的工作流程,公司高層仍堅信A君具有豐富資歷,必定可以勝任。

當A君順利擔任該系統部門處長後,最喜歡與下屬談論以後退休的計畫,對於IC系統應用發展業務及部門事務一則不甚了解,一則不加聞問。上任一年多後,該部門大半資深或執行力強的員工因為各種部門中的問題,如績效考核、人事問題、產品開發等問題,陸續離職。而身為處長且資歷豐富的A君則仍只在乎如何找個藉口跟上級副總搪塞,引導上級相信某些部門同仁離職之因,都是員工自身的問題,與自己的管理績效不彰,一點關係也沒有。

每到公司股票分紅時,平日悠哉等待退休的A君還是繼續坐享豐厚報酬。由於缺乏適任的專業經理人及經理人的績效評估制度,使得IC設計公司的競爭力,因為不適任的經理人而一點一滴地被侵蝕流失而不自知。這也反映出IC設計公司普遍不足的管理能力及缺乏適任的專業經理人的問題。

年資等於升遷 犯錯無妨

部分台灣IC設計公司為搶得產品上市的時機(Time to market),未必會如外商公司堅持產品完整驗證流程完成,而是會將未完成驗證的產品直接出貨給客戶。雖然客戶很幸運地完成產品導入設計,但不幸的事卻發生了,該IC在客戶端導入量產時卻發生了問題,導致該IC設計公司必須向客戶賠款負責。

然而奇怪的事情卻發生了,該IC設計公司內部負責設計該顆IC的研發單位主管與銷售部門相關人員,卻不因為錯誤的決策造成公司的銷售賠錢而負任何責任,相反地相關人員卻在年度升遷時順利升遷,或組織改組時,因年資到了而順利升任更高等的職位。

台灣IC設計公司的績效及計畫管理能力,是不是很令人詫異?但很諷刺地是這樣的管理模式卻也造就了台灣IC設計公司的奇蹟!績效及計畫管理是管理品質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放眼目前IC設計公司的老闆,大多數都是隨著十幾年前的台積聯電帶起的半導體景氣而一起成功的。其中不乏當年是優秀的IC設計工程師。然而快速的成功並未真正淬鍊出紮實的管理資歷及洞悉分析及解決組織問題的能力。加上台灣產業不如美國初創企業成功後即啟用大量管理知識來建立制度及組織,隨著IC設計公司的成功組織日趨龐大及企業資源日趨豐富。如果缺乏合適的管理制度,伴隨著激烈競爭及微利時代的來臨,自然種種管理制度的問題也日漸浮現。

以休假論考績

高科技設計公司最令人羨慕的就是它優厚的分紅,而決定分紅的時刻就在於年中績效考核。工程師的遷徙也常因此而發生。

話說某IC設計公司小陳在公司任職多年,累積多年的技術經驗,讓他工作效率愈來愈高,工作責任也愈來愈吃重。到了年中的時候,小陳拿到他的績效考核卻讓他大吃一驚,竟然低於部門的平均。小陳不平地去問負責打績效的處長。處長的答覆是你是今年處裡假休最多的人。處長認為他班加不夠多、不夠投入工作。小陳心想雖然加班是園區的常態,但是他覺得他的放假權力被侵犯,而且他的效率及產出與得到的考核不成比例。於是他決定退出他目前進行的計畫另謀高就。此公司計畫也因小陳的離職、其後續接任者因技術深度高及經驗不足導致計畫延宕,也延誤了產品最佳上市的時機。

高科技IC設計公司的考績怎麼打的?我想很多人一定不敢相信,因為工程師的工作特性,有時旁人不易了解其重要性,加上某些工程師的人格特質,不擅宣揚其工作內容,使得有些公司的主管在不諳其員工的工作特性而低估其技術能力及重要經歷,打考績是以員工每年年休假的休假天數來評斷,部分公司的主管因為不知道怎麼幫員工打考績,就將年休天數剩下最少的員工,打最低分,年假都沒有休的,加班最多的人打最高分。間接地讓很多在園區工作的員工即使有年假,也不敢休,因為這個假一放,勢必將影響年終獎金和股票分紅,也間接影響到升遷。而這些豐厚報酬和工程師技術可取代性不見得有必然關係,部門薪資與報酬完全與個人創造的價值無法緊緊相繫,自然造成優秀的員工在領完每年的股票分紅後,紛紛掛冠離去。

有夢最美的IC設計業

過去幾年,隨著台灣IT產業蓬勃發展,加上晶圓代工產業的興起,標榜無廠房知識工業,提供系統元件的IC設計公司逐漸興起。相較於成立一家晶圓廠,動輒新台幣300億元,一家新創IC設計公司的資本額僅須不到新台幣2億元,加上一間辦公室、幾部電腦、再加上幾位工程師,公司就可以開張。若又選定對的產品,很容易就創造高利潤。伴隨著晶圓代工成功的商業模式,台灣IC設計公司挾著股本小、營收高成長率、高毛率、高配股,加上一家又一家的IC設計公司順利掛牌,股價動輒三位數的表現,讓IC設計成為台灣最火紅的高科技產業。坊間也不斷流傳著一家又一家IC設計公司,如何從一家家小IC設計公司,發跡成為股王的故事。

但是當一家IC設計公司成功之後,由一個規模小的公司,隨著業務量的擴展,營收、市佔率、員工人員也不斷地成長,昔日的小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IC設計公司。但此時許多IC設計公司卻開始面臨成長瓶頸,人才延攬的速度無法與公司業績成長同步,甚至出現代表核心競爭力的員工逐步流失的窘境。

人才管理是門學問

「人」是IC設計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資產。對知識密集度高的IC設計產業而言,甚至可說「人才」是IC設計公司能否獲利的領先指標。大部分台灣IC設計公司都是先有了初創的技術核心人物,聚集同儕、同事等工程師,才來決定產品線,才能決定未來要鎖定的市場。

早期IC設計業萌芽時,只要產品市場正確,多半IC設計公司都能順利獲利。隨著公司的不斷成長,當年一起創業元老也都掛上眩目的頭銜,順利成為公司的領導階層。然而公司好的管理階層不必然等同出色的工程師,創業的工程師成為管理階層後並沒有吸收足夠管理知識及建立正確的管理概念而成為出眾的管理人員,造成高科技IC設計公司管理方式循著傳統產業的管理模式走向傳統化、官僚化,而減緩了創新研發及反映市場的速度,也因為未能妥善處理組織中人的因素,使得頻繁地人員流動而傷害IC設計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公司經營階層礙於本身眼界及管理視野限制,對企業的遠景未能適當分析定位,對於公司新產品的研發,未能掌握新產品趨勢,並在新產品生命週期中選擇適當的切入點推出新產品。台灣IC設計公司的保守心態,也使得其產品策略常僅是盯著已經有「明確市場量」的產品,而不敢投入真正有潛力的產品創新研發,經營者的經營盲點間接地造成一些追求成功的新進人才的流失,甚至無法吸引新人才,使得新成功的IC設計公司往往無法延續其成功跨過另一個成長的門檻。IC設計公司的「一代拳王」的理論也是經由觀察此一現象而產生。

提昇管理思維 晉升A+等級

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最新的一次論述「杜拉克談未來管理」中,他提到未來管理是「透過夥伴關係來運用知識工作者」。IC設計產業的成員就是最典型的知識工作者。而未來人力資源的變化「正朝向更專注的組織及組織單位發展,而且建築在更明確的企業及個人目標、自我約束及有系統的回饋上」。當知識工作者對所處的職場環境無法滿足其需求時,年度轉換職場的遷徙潮總是不斷地湧現。

對台灣正在成長中的IC設計產業而言,在高獲利的包裝下,投資人或許不會深究其中的種種問題,但是當IC設計公司獲利衰退後,問題攤在陽光下檢視時,短期來看,自然競爭下淘汰經營不善的公司也未嘗不是件好事。然而就長期對整個台灣IC設計產業而言,卻不是好的現象。

以上幾個發生在台灣IC設計公司的現象提供給大家思考,或許就是這些正在上演的故事所帶出了人的問題,以及台灣IC設計公司無法建立新的知識經濟管理思維的問題,阻礙了台灣IC設計公司一直無法從A進一步跨入A+的障礙,導致公司無法吸引對的人才,引導知識工作者進一步幫助公司做出對的決定,進一步帶動公司營運的成長。在全球化經濟來臨時,台灣IC設計產業面臨資訊快速流通及來自印度、中國等區域的強力競爭,台灣IC設計公司必須認知知識時代來臨並提升管理思維,才不會在全球化競爭的洪流裡被淹沒。

站長註:一年後我再看這篇文章,發現這篇文章舉的例子似乎不是杜撰的,而都是確有其事,很熟悉的在週遭上演著。其實台灣IC設計公司還有許多問題,比方說福利怎麼給,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其實"大部分"的工程師都會覺得自己所承受的壓力與付出,跟所得到的股票不成比例,但在公司管理高層的立場,某部門替公司賺大錢,如果就給該部門的員工、主管大幅的加薪或升遷,他們就不會離職,就會對公司有向心力嗎?也不盡然!甚至,他們不離職,也有其他人會因此離職。之前某上市IC設計公司,因做USB趕上大姆碟熱賣,賺了一大筆,很慷慨的發了不少股票給員工,很多人當下賣了股票後退休或離職,該公司隔年新產品又未能如期銜接與獲利,股價馬上攔腰對斬再對斬,自此一厥不振。另一家原本號稱要幹掉Intel的IC設計公司,之前賺錢時對主管優厚,對工程師則不然,結果很多工程師一氣走人,股價從之前最高600跌到現在25,更可惡的,原公司放著讓它繼續撐,賺錢的部門則分出去讓它變新股王,投資人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