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影音

Home > ANSYS Q3D 教學 > Partial and Loop Inductance

 

本文始於2015年,主要介紹電感與迴路電感,並於2018年新增第七節。相信您一定知道什麼是電感,高中就學過V=L*di/dt。但您清楚loop inductance與partial inductance的差別嗎? 多打bond wire或多加via並聯,電感效應會變小,這觀念從沒懷疑過,對吧!請您繼續看下去...。(全文除了step5.1是用HFSS做的,其他都是用Q3D做的)

The article started in 2015 and was revised in 2018. It is intended to introduce several important concepts of inductance (as loop and partial L) with Q3D 2015. Even a senior engineer may misunderstand them sometimes, while you will get right points easily here.

-- Add section 7 and update example with Q3D 2018.1.   2018.07

  1. Introduction

    1.1 阻抗

    1.2 電感

    1.3 Loop and Partial Inductance

  2. Loop Inductance with Q3D

  3. 阻抗與電感並聯計算的關係 (Parallel Calculation for Inductance)

    3.1 相同的導線,電感並聯

    3.2 不同的導線,電感並聯

  4. 多打bond wire或vias,PI的電感性不一定變好 (Loop Inductance not always smaller with more bond wires in parallel)

  5. Inductance decreases with frequency increasing

    5.1 對於U型導體

    5.2 對於直線導體

    5.3 比較實心導體與空心導體的電感

  6. Plane挖洞,PI的電感性不一定變差 (Inductance of plane not always worse with anti-pad voids)

  7. Loop Inductance with HFSS vs. Q3D

  8. 問題與討論Q&A

    8.1 如何從SYZ模擬結果換算出Inductance? 

    8.2 導體電感與導體截面積呈正比嗎? No, No, No

    8.3 磁向量位勢(vector magnetic potential)到底跟電位有什麼類比關係?

    8.4 step2,3,5.2的例子中,並沒有參考平面,Q3D是以何處為迴流路徑計算電感的?

    8.5 電感隨頻率增加而開始變小的頻點,與電阻開始隨肌膚效應變大的頻點相同嗎?

  9. Reference

  1. Introduction

首先,電阻與阻抗不同,後者才能完整表達導體的被動(passive)效應。

又,電感元件(inductor)與電感(inductance)不同,後者是電流流過材料所造成的,而電流必須有迴路才會流動。

1.1 阻抗 

阻抗Z=R+jX=R+j(XL-XC)=R+j(wL-1/wC)。其中阻抗實部為電阻ZR=R,虛部則由感抗ZL=jwL與容抗ZC=1/jwC所構成 [1]

ZL=jwL

XL=2pfL=wL ... 隨頻率增加,此項對電路的影響也會增加

高頻時,電感將變成重要的影響因素. (for example, loop inductance impacts decoupling performance very much)

1.2 電感 

1.2.1 法拉第定律描述磁場如何產生電場:時變的磁通量會產生感應電動勢

電感是材料抑制電流瞬間變化的能力 (可將時變的電流轉成電壓儲存能量)

必須有電流迴路(面積A)與時變的磁場,才能產生感應電動勢。電感與面積有關

    並且迴路面積對自感的影響,比導體本身的尺寸來的大 [2], p.7

電感跟迴路面積關係最大,其次是電流密度。 [2], p.46

1.2.2 對於Lloop_DC,則可以透過磁通量y來描述 [3], p.35

磁通量y

磁通量密度B

磁向量 位勢A (vector magnetic potential) ,其平行於電流方向,並且在無窮遠處為零 定義

電感是電流流過材料時,產生磁通量的能力 (單位電流所產生的磁通量)

1.3 Loop Inductance and Partial Inductance [2] p.14-16, [3] p35-36 

由法拉第定律所導出的total loop inductance是迴路整體的效應,沒辦法區分出電源與地路徑上各別的電感,即難以分析 電感對power bounce或ground bounce分別的影響,所以有了partial inductance的定義。

為了得到每一線段的partial inductance,定義了 磁向量 位勢A 可以把磁通量密度基於面積分的關係,轉為 磁向量 位勢 基於線積分的關係

The self partial inductance of a segment of the contour of a closed loop is the ratio of the magnetic flux penetrating(穿透) the surface between that segment and infinity and the current on that segment as shown below.

Total Loop Inductance = sum of all Lself and Lmutual (for example, L1+L2-L12-L21

總迴路電感效應,可以用自感與互感(partial inductance)來集總表示。這裡的互感可能為正(Ip1, IP2同向)、為負(Ip1, IP2反向)或為零。

在Q3D內透過reduce matrix "return path"計算loop L時,要特別注意訊號線與迴路線的sink\source要分別在同一側(比方說die端都設sink, Ball端都設source),因為reduce matrix會自動把return path上的電流反向(也就是L1+L2-2*L12式中負號代表的意思)。如果訊號線與迴路線的sink\source在不同側(比方說訊號線sink設在die端,但迴路線的sink卻設在Ball端),那互感在計算return path前就是負值,經過L1+L2-2*L12後,互感值會負負得正,導致loop L暴增。

Loop Inductance有可能會小於partial inductance,且這情況不罕見。常出現於訊號導體與迴路導體接近(互感大),且 迴路導體阻抗\電感值小的情況下發生

  1. Loop Inductance with Q3D 

比較兩段長度相同的導線,其中一條T1對折(有較大互感)。可以在Q3D中輕易地觀察出兩者LDC不同,T1明顯較T2小。

對照前一節所介紹的loop inductance與partial inductance,了解Q3D的計算是基於partial inductance,且其RLCG是從阻抗Z得到的。

  1. 阻抗與電感並聯計算的關係 (Parallel Calculation for Inductance)

3.1 兩條"相同"的導線,電感(Lp1, Lp2)並聯並不是除以2這麼簡單,還需要考慮互感(Mp=Lp1p2=Lp2p1)。 

除非兩條線 彼此夠遠,其互感Mp夠小,那這兩條導線電感並聯值才是除以2。 [2], p.32

As 

 

Lparallel=(9.15+4.19)/2=6.67nH ... 正好是Q3D reduce matrix [join in parallel]算出來的值

3.2 即便有考慮互感,兩條"不同"的導線,電感並聯仍然不是[2], p.32所示的公式。 

原因是當兩條Z值差異較大的導線並聯時,RDC值較小的導線上會流動較多電流,其貢獻的電感值會增加,所以並聯的電感值會略大於公式所算出的值。 (別忘了我們才介紹過,電感與電流密度有關)

Lparallel=(9.15*8.32-4.192)/(9.15+8.32-2*4.19)=6.44nH ... 略小於 Q3D reduce matrix [join in parallel]算出來的值6.66nH

3.1與3.2例的差異在於:3.1中兩條線的RDC是相同的(5.7 mohm),故兩線並聯時,電流是均分1/2流過;但3.2的兩線 RDC差一倍,故往T2的電流會比T1多一倍,造成並聯後的真正電感略增。簡言之, [2], p.32所示的電感並聯計算公式只適用於結構相同的兩條線段並聯時使用,若不相同的兩條線並聯計算,該式中的互感項Mp=Lij要改成互阻Zij才可以

  1. 多打bond wire或vias,PI的電感性不一定變好 (Loop Inductance not always smaller with more bond wires in parallel)

從3.1與3.2例 可知,若封裝內有一個net使用約等長的double bonds,只把一條bond wire變粗對於降低整體迴路電感其實沒有太大幫助,除非把兩條bond wire都加粗。 一種常 見的狀況是:多打bond wire或via,但PI (loop inductance)並沒有比較好,這讓工程師很困惑,並且情感上很難接受

下圖所示的例子,四組從source to sink (共八條bond wires)的RDC約0.08~0.09 ohm,彼此差異不大,但左邊的兩組loop inductance(3.5~3.7nH)比右邊 的兩組 (1.5~1.9nH) 大約一倍,這種情況下bond wire是放左邊還是放右邊,結果是截然不同。因為RDC差不多,所以原本的4組path上流動的電流大約各是0.25*Itotal,但若把bond wire縮減成三組,每一組的電流會變成0.33*Itotal

更多的並聯 路徑,電感不必然變小 。所增加的並聯路徑位置,必須在loop inductance較小的區域才有效。也就是說:增加bond wire或via所改變的電流分佈,必須能讓電流集中到loop inductance較小的path,那整體的loop inductance才會減少。

  1. Inductance decreases with frequency increasing

大家所習知的:因為肌膚效應,電阻隨頻率增加而呈指數級的增加。

但電感隨著頻率增加而減少,這該如何解釋呢?

5.1 對於U型導體 [2],p.27-30 

頻率不同時的電流迴流路徑不同,以HFSS示範一長2.2", 寬10mils, 厚1mils, 距離GND 10mils的U型線,其1KHz, 1MHz與1GHz的電流迴流路徑,以及電感隨頻率的變化。發現高頻時迴流路徑直接在導線下方 循最小迴路面積迴流(L dominates the path with min. Z),而低頻時迴流路徑直接找最短直線距離迴流(R dominates the path with min. Z),此時迴路面積是較大的,所以低頻的loop inductance會增加,而且增加很大。(50n<-24nH)

5.2 對於直線導體 

因為肌膚效應,電阻隨頻率增加而呈指數級的增加。若橫軸與縱軸皆以指數(log)表示,那電阻R在進入肌膚效應區時(2MH~)與頻率變化呈線性。

但電感隨著頻率增加略為減少,且降低的量極小(9.2n->8.8nH)。這是因為當肌膚效應發生時,集中於導體表面的電流根據安培右手定律,在"導體內"所產生的磁場\磁通量密度,會有些微抵銷的現象。

電感隨頻率增加而減少,有兩個原因:

     -- 若減少很多,表示因高頻與低頻的電流迴路面積不同所造成。

     -- 若只減少一點,表示因高頻肌膚效應所造成的導體內部些微磁場互相抵銷的現象。

5.3 更進一步,我們比較實心導體與空心導體的電感 

虛線是空心,實線是實心導體。空心導體在低頻L反而是比較好的。

一般以為電流截面積較小的導體,R與L都會較大,這觀念在實心導體是對的,但在空心導體,L非但不會變大,還會變小。筆者特別點出這現象,是為了下一章節鋪陳。

  1. Plane挖洞,PI的電感性不一定變差 (Inductance of plane not always worse with anti-pad voids)  

以下四種情況,何者的平面阻抗(partial R, L)最小?

case1的RDC最小,這很直覺,但LDC最小的是哪一個?

case2的LDC最小,原因是導體內被anti-pad分流的上下"對稱"電流,會對 磁路上的部份磁場產生些微抵銷的現象,所以L變小。

注意case3, case4都是打兩個via,而case3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1. Loop Inductance with HFSS vs. Q3D 

After assigning sink\source on a suitable return path, R19.1 Q3D can get pretty consistent loop L as HFSS get.

對這項目有興趣讀者,可參考以下兩堂Q3D進階課程

Q3D的RL要如何與HFSS結果正確比較? Part I, B站, 範例

Q3D的RL要如何與HFSS結果正確比較? Part II, B站, 範例

想進一步了解Q3D如何從RLC結果算出S-parameter,請參考

Q3D Extractor HELP > Q3D Extractor Technical Notes > S-Parameter Calculations in Q3D Extractor

  1. 問題與討論Q&A

8.1 如何從SYZ模擬結果換算出Inductance? 

Ans:

As Z=R+j(wL-1/(wC))=1/Y

計算迴路電感:

Case1用Im(1/Y11)/(2*pi*freq)計算迴路電感(loop inductance),而不是Im(Z11)/(2*pi*freq)

在舊的軟體版本,HFSS內plot L使用Im(1/Y11)/(2*PI*freq),而在Designer內plot L則需使用Im(1/Y11)/(2*PI*f),請注意兩個操作環境內定的頻率表示參數不同。此惱人的差別,在新版(2020R1起)已修正;新版Designer circuit內,使用f或freq都可以得到正確(一樣)值。

  • 計算迴路電阻:

  Case1用R=Re(1/Y11)計算迴路電阻,而不是Re(Z11)。 前者才有考慮地迴路的電阻。

使用Y11或Z11換算RLC,主要取決於另一端(port2)要short或open。使用Y11取值換算時,表示p2 port是short to reference

  • 計算電容:

對於一個導體(net)只有一個port的情況(open circuit):Cself=1/Im(Z11)(2*pi*freq) 

對於一個導體(net)只有一個port的情況(open circuit):Cmutual=Im(Y21)/(2*pi*freq)

注意:不能使用Im(1/Z21)/(2*pi*freq)計算互容

  • 計算電導(Conductance, G):

G11=Re(1/Z11) , G21=Re(1/Z21)

如果希望HFSS算出的G11與G21與Q3D相同,需要在HFSS內將air box取大一些,並且把air box的radiation boundary BC拿掉,也就是用默認的PCE當air box屬性。

8.2 導體電感與導體截面積呈正比嗎? No, No, No 

Ans:電感與迴路面積呈正比,並非導體截面積,這完全是兩碼子事。迴路面積越大儲能效果越好,故電感越大,這與磁路的截面積有關,而不是電流的截面積,千萬別搞混了。

The inductance value of a conductor increases with larger loop area, but regarding to cross-section area, how does inductance value change with that? It depends.

對於實心導體,以step3.2為例,我們可以看出較細的導體(截面積小)有較大的電感值。 別忘了電感是阻止電流瞬間變化的能力。

對於空心導體,以step5.3為例,我們可以看出實心的導體(截面積大)有較大的電感值。 別忘了對稱的電流分布可以產生磁場抵銷的作用。

8.3 磁向量位勢(vector magnetic potential)到底跟電位有什麼類比關係? 

Ans: 磁向量位勢線積分得到的磁通量,類比於電場線積分得到的電壓

8.4 step2,3,5.2的例子中,並沒有參考平面,Q3D是以何處為迴流路徑計算電感的? 

Ans:Q3D計算的是partial inductance,所以這問題本身是不存在。有這疑問表示不清楚partial inductance的數學與物理上定義。請參考[3] p.35-36,並參考Q3D進階課程Q3D生成S參數模型時,如何考慮參考地位置?

若把step2中的U型導體(T1 line)在Q3D中試著畫出如step5.1電感隨頻率的變化,將會看到高頻的電感只比低頻減少一點(下圖藍色實心線),即只呈現了導體內因肌膚效應所造成的電感差異,並無法顯出如step5.1中因迴路大小改變所造成的電感差異。

如果要Q3D以本身以外的導體當return path,方法是透過後處理,在reduce matrix內指定[return path]。這樣就可以看到電感隨頻率變化的幅度明顯變大了(下圖綠色實心線)。

8.5 電感隨頻率增加而開始變小的頻點,與電阻開始隨肌膚效應變大的頻點相同嗎? 

Ans:對於5.2的情況,兩者發生的頻點相同,即發生肌膚效應的頻率,但對於5.1則不同,L開始變小的頻點較早發生 ,即此時電感變化並不是因為肌膚效應所造成。

  1. Reference 

[1] 阻抗, Electrical Impedance

[2] Bruce Archambeault, "Inductance and Partial Inductance What's it all mean?", IEEE EMC Society Newsletter, Winter 2010  (推薦)

[3] Clayton R. Paul, "Partial Inductance", IEEE EMC Society Newsletter, Summer 2010  (推薦)

[4] 磁向量 位勢(vector magnetic potential \ magnetic vector potential \ vector potential) , ref1 , ref2

[5] Randy Wolff, "Signal Loop Inductance in [Pin] and [Package Model]", DesignCon IBIS Summit 2010